5月29日上午,2023中国科幻大会“科技驱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举办。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与科技领域专家学者、科幻产业从业人员共聚一堂,在这里进行思想的碰撞,无限畅想未来出现的各种可能。整场论坛,与会嘉宾立足专业领域,通过深入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充分激发科研灵感和创作激情,让我们来回顾这场科幻思想的盛宴!
在论坛开始之际,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晖为论坛致辞。刘晖表示,下一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强支持和指导,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促进优质创新要素落地聚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科幻产业集聚区。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晖致辞
亮点一 主题报告纷呈,迸发创见性思想
论坛聚焦科幻产业发展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邀请专家学者形成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为科幻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论坛上,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文科处处长李焱介绍了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近年来对北京市科幻产业的支持情况和建设成果;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科普创作评论》编辑部副主任姚利芬进行 “中国科幻产业新观察”主题分享;高速飞车项目总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磁悬浮与电磁推进技术总体部主任、研究员毛凯带来“科学幻想与中国磁悬浮及电磁推进技术的未来展望”。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文科处处长李焱讲话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科普创作评论》编辑部副主任姚利芬发表报告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磁悬浮与电磁推进技术总体部主任、研究员毛凯发表报告

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孙世诚主持论坛
亮点二 圆桌精彩碰撞,绽放科幻灵感之花
本次论坛共设置了两场圆桌讨论,嘉宾们分别围绕“科幻进行时与未来式”和“科幻畅想——技术与创造力的结合”两个话题展开讨论。
圆桌一 科幻进行时与未来式
以“科幻进行时和未来式”为主题的圆桌由太和智库副秘书长、完美世界集团总编辑伊迪主持,聚焦科幻产业在持续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圆桌讨论:科幻进行时与未来式
火花时刻
1.科幻未来要追寻“求真、向善、尚美”
在形容科幻产业之时,航天科普专家周武表示:此时此刻我看到窗外的一棵树,我想象中的科幻产业应该是深深扎根于国家优秀的文化,科学和技术分析。我觉得枝叶连接着千家万户,进入到每个人视野,整个触动人的心灵和漫无边际的宇宙。回想起去年担任《独行月球》电影的科学顾问,这部电影中体现了我们中国哲学里真善美的一个完美结合,科幻未来要追寻“求真、向善、尚美”,科学求真、道德求善、人文求美。
2.科学与科幻双向奔赴
谈到科学与科幻的关系时,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提到:科幻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普及知识,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作品中让大家接受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包装精美的文学外衣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和科学的关系,在心里种下对科学爱的种子,这颗种子不一定什么时候发芽了,这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周武表示科幻产业像放风筝一样,离不开中国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文学界应该是相互开放学习,相互赋能,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3.讲好中国故事,做强做大中国的“科”与“幻”
对于“中国科”与“中国幻”该如何突破重围的问题,嘉宾们各抒己见。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提出:中式哲学,中式美学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能够开创出与我们熟知的西方科幻世界体系完全不同的一套方法论。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说:中国科幻要走入国际,需要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天马行空想问题、脚踏实地做事情”,我们要充分加强学科交叉,解放思想,敢于想象。“人造太阳”项目成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科技开发处负责人孔德峰认为:做大做强中国的“科”与“幻”,需要在开放的氛围上因势利导,把最优质的科学家、科幻文学家以及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吸引到中国来。
圆桌二 科幻畅想—技术与创造力的结合
围绕“科幻畅想——技术与创造力的结合”的主题圆桌,编剧、导演、影评人张小北引导嘉宾共同探讨如何更有效促进“科幻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融合发展。

圆桌讨论:科幻畅想—技术与创造力的结合
火花时刻
1.观点精彩碰撞,引爆科幻思维
近来AIGC创作大火,关于人工智能对科幻创作带来的可能变化,各位嘉宾提出了自己的专业性思考。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认为,技术发展是好事,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创造美好的未来。人们常说,人工智能没有人的灵魂、人的感受,但人工智能也可能像人类通过简单神经元的连接而涌现出智慧,甚至是灵魂。
昌平实验室党委专职书记、副主任郑焕敏认为,人的想象力是独特的,科幻想象与科技发展可以互相促进。
中国科普作家学会副理事长王元卓表示:我们应该拥抱科技的发展,ChatGPT产出的背后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没有办法让它成为一个岗位全职责任的担当者。科技发展确实会取代一些职业,例如马车夫这样的职业,但人工智能在短时间内不会取代大量岗位。
2.聚焦生命科学和医学,希望科幻能吸引更多优秀科学人才
科技创新和科幻畅想如何互相促进?来自科学专业领域的嘉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与畅想。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医生程丝从医学科学家的角度提出:我希望中国科幻未来更多向人自身内寻,添加更多医学应用的元素,具有想象力的科幻文学能更好地在科学中加入文学色彩,吸引更优秀的年轻人热爱科学,促进科学的发展。昌平实验室党委专职书记、副主任郑焕敏也表示,科学在与人文科学的互相促进中连续变化,希望未来科幻题材一定要展现未来人文发展的大局,希望与生命科学领域相结合。
3.关注科幻产业,期待科幻电影生态的百花齐放
在中国科幻电影改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之笔的刘慈欣表达对科幻影视化的期许之时,表示改编自己的作品时希望拍出从来没有的科幻片,能出现电影史上从来没有的作品。同时他也对科幻影视寄予光明的前景,期待看到更多元的科幻影视作品。
中国科普作家学会副理事长王元卓表示:期待中国科幻出现更多中国元素,用中国技术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人的情感。科幻产业要有人认可,让老百姓体验到其神奇,才能发展。期待未来实现更低成本实现科幻创作,科幻电影生态的百花齐放时代才会到来。
亮点三 尖峰时刻想法交汇,创意激荡
尖峰时刻环节,刘慈欣和王晋康接受了现场提问,针对提问者的问题,两位科幻作家从科幻视角给出了精彩的回答。
在2023中国科幻大会科技驱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我们期许与未来更好地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