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第9期—奥斯卡《瞬息全宇宙》 题目: 科幻知世|从颗粒无收到横扫大奖,一部科幻电影摆脱“肤浅”偏见的奥斯卡陪跑史

2023-03-13 11:26

2023 年第 95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圆满落幕!一向不为奥斯卡所青睐的科幻片《瞬息全宇宙》却突围而出,大“杀”特“杀”:不仅狂揽7个重要奖项,更在科幻、亚裔、职业女性的话题间,成为了里程碑式的年度大事件。

 学院派的百年奥斯卡,有多“讨厌”科幻片?

 历数奥斯卡诞生近百年,就没有一部科幻片问鼎过含金量最高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无论是多么如雷贯耳的伟大作品,也只能在“技术类”中捞点儿小的,成了奥斯卡的评奖“潜规则”。《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圣经之作,在1968年,只斩获了奥斯卡最佳特效;《盗梦空间》《黑客帝国》分别在2011与2000年的奥斯卡上拿到最佳摄影/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辑双双喜提边角料4连;1992《终结者2》,错失最佳摄影,仅达成边角3/4,2018《银翼杀手2049》,音效不敌《敦刻尔克》,达成2/4;

《阿凡达》颠覆了电影的过去,在82届奥斯卡上,却只得到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艺术指导,让卡梅隆全面惨败于前妻的《拆弹部队》手下;豆瓣科幻榜TOP 1的《星际穿越》,仅获2015年最佳视觉效果,连原创配乐这块边角料都没保住;科幻经典的奥斯卡陪跑史,还能让我再水上五万字,辛酸泪要像《后天》大洪水那样,翻涌吞没整个好莱坞杜比剧院。耗资巨大,不断革命电影工业的科幻片只能在青史外陪跑,皆因在文绉绉的学院派眼中:科幻片缺乏人文情怀与精神内核,好似地主家的肤浅傻大儿,招摇过市,引人瞩目,却短平而空虚,成了科幻电影顽固不化的偏见标签。

为什么撕掉肤浅标签的是《瞬息全宇宙》这部大烂片?

 小编这两日问了周围的同事好友,不少人认为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很多同学连完整看完都成问题,觉得它根本就是“超级大烂片”。奥斯卡结果却恰恰相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剪辑,7尊小金人。每项都是以往科幻电影难以企及的含金量超高的重磅大奖。

影片围绕一个失败的华裔中年女性展开:伊芙琳错过了所有掌握人生,成就自我的机会,一生中做了许多“错误”的决定。每个决定都会引出一个“平行宇宙”,就像《彗星来的那一夜》(2013),伊芙琳,就是所有宇宙里混得最差的那一个,与所有的“正确”都背道而驰。她年轻时不顾一切离开父亲和家乡,与丈夫去往陌生国度闯荡,数年过去,只做得一个理不清税的小洗衣店;得不到父亲认可,丈夫软弱无能,女儿也与当年叛逆的自己一样,在“不正确”的道路上一意孤行。

原来大家的童年都逃不出川贝枇杷膏

她的生活充满枷锁与混乱,而平行宇宙中的那些自己,是漫画里的主角,是另一种进化,是浪漫剧的女主,是聚光灯下的明星。在她最为困窘的时刻,一个平行宇宙的英勇丈夫出现,声称整个世界都要被一个反派吞噬。而伊芙琳可以通过宇宙跳跃(verse jumping),调动每个平行宇宙中自己的特长,只有她才能拯救世界,她就是那个要打败反派的天选之人。

经过一番鸡飞狗跳的“穿越”战斗,这个“反派”露出真实面目,正是自己的女儿乔伊。

在反派女儿的宇宙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就像一个吞噬一切的黑色贝果。

而伊芙琳的丈夫虽然怯懦,却是一个善良而乐观的人,会在生活琐碎之处贴上滑稽的塑料眼睛。这个眼睛正是那个贝果缺失的部分,正如一个充实的内心可以回答所有问题,伊芙琳最终接纳并拯救了即将被吞噬的女儿。

其实电影的故事再简单不过,就是一个自觉糟糕的失败母亲,与一个迷茫的年轻女儿,如何与真实生活和解的过程。最难跨越的宇宙,其实是母女之间的思想鸿沟:母亲不断说教女儿要走向“正确”,而女儿不断申辩“这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大”。这种矛盾几乎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在发生。女儿的迷茫与虚无,也正是当下年轻一代,疫情之后的缩影。女儿在他人的宇宙中彷徨,只是想追问自己为何而存在。女儿并不是真的想要吞噬全部宇宙,最终被吞噬的也只有她自己。信息时代让我们能看到万事万物,短视频、热搜,就像快速切换的宇宙,物象之外,我们却无法集中注意力,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存在。真实的世界,就是荒谬而混乱,常常不具有实在意义的。

母女化为石头这一幕为何如此“出圈”,正因倘若在一个我们都是石头的荒芜宇宙里,无需思考生活的迷茫,没有生存的困境,而是回归与爱的人贴贴,只是安宁而沉默的存在,洞穿了这一代所谓“躺平”的朴素愿景。说到底,虚无主义的荒诞只是外壳,科幻的“平行宇宙穿梭”只是思维的具象,坦然面对真实的随机人生才是主题:爱才具有定义我们的力量,而网络中的那些“正确”和“应该”不是。多重的灿烂宇宙终究只是他人的电影,油盐酱醋的日常相守,就是世间所有的浪漫电影,那个最好的结局。滑稽的塑料眼睛,意味着面对与接受,是我们理应具备的人生态度。

正因如此,奥斯卡肯定了《瞬息全宇宙》动人的深度,六年打磨的剧本,5个外行拼凑的特效,组成了一场天马行空的信息爆炸,打破社会条条框框的凝视,意在感化每一个迷茫而虚无的普通人,不再被他人的欲望所定义。

“软硬兼施”的科幻电影未来式

不似《飞向太空》的软科幻哲学拷问,也不似《阿凡达2》的硬科幻视觉轰炸,《瞬息全宇宙》“打”出了未来科幻电影,一个“软硬兼施”的新标签。在这个属于科幻作品的崭新纪元中,历史性地由华裔导演及演员们,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了先机席位。与票房已超40亿的《流浪地球2》一样,其探讨的问题关乎哲学与艺术,关乎人类宿命,关乎社会现实。“科幻”领域发展至今,绝不仅是以“怪奇”博人眼球的惊悚片pro,也不再是以“大场面”取胜的新歌剧,而是真正讲好一个兼具深度与先见的故事。

《她》(2013)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这个属于未来与普通人的悲剧,领先ChatGPT这个“陪聊”10年,反思了AI人格化与愈发孤独迷失的世人。

《沙丘》(2021)成为去年奥斯卡最大赢家,“预告片”式的平淡科幻“前传”,一举斩获6项“边角料”,尽显科幻巨作在科技艺术领域的绝对追求。从颗粒无收到横扫大奖,近年来,一部科幻电影摆脱“肤浅”偏见的奥斯卡陪跑史,或许真的要结束了。

2020年《寄生虫》登顶奥斯卡,同样也让亚洲影人有了更多雄心壮志。61岁的杨紫琼在获奖后说,“女士们,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你已风华不再”。科幻也无需再被评委定义成“肤浅的皮”,

无需再被定义为“小众”,“好莱坞特色”——只待下一个赛程中,又是谁能遥遥领先。

 

  • 官方微信
  • 全球科幻开发者大会
  • 官方微博
  • 抖音号
联系方式
北京市石景山首钢园金安桥2号楼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
友情链接

© 2023 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00491号-1